Promise
Promise 基本用法
下面代码创造了一个Promise实例
1 | const promise = new Promise(function(resolve, reject) { |
Promise实例生成以后,可以用then方法分别指定resolved状态和rejected状态的回调函数。
1 | promise.then(function(value) { |
划船不用浆,一生全靠浪
1 | const promise = new Promise(function(resolve, reject) { |
1 | promise.then(function(value) { |
1 | var cat = {//原型对象 |
我们可以写一个函数,解决代码重复的问题。
1
2
3
4
5
6
7
8
9
10
11 function Cat(name,color) {
return {
name:name,
color:color
}
}
// 然后生成实例对象,就等于是在调用函数:
var cat1 = Cat("大毛","黄色");
var cat2 = Cat("二毛","黑色");
//缺点
//cat1和cat2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,不能反映出它们是同一个原型对象的实例。
为了解决从原型对象生成实例的问题,Javascript提供了一个构造函数(Constructor)模式。
所谓”构造函数”,其实就是一个普通函数,但是内部使用了this变量。对构造函数使用new运算符,就能生成实例,并且this变量会绑定在实例对象上
比如,猫的原型对象现在可以这样写,1
2
3
4
5
6function Cat(name,color) {//原型对象
this.name = name
this.color = color
}
var cat1 = Cat("大毛","黄色");//实例对象
var cat2 = Cat("二毛","黑色");//实例对象
这时cat1和cat2会自动含有一个constructor属性,指向它们的构造函数
1 | alert(cat1.constructor == Cat); //true |
Javascript还提供了一个instanceof运算符,验证原型对象与实例对象之间的关系。
1
2 alert(cat1 instanceof Cat); //true
alert(cat2 instanceof Cat); //true
构造函数模式的问题
我们现在为Cat对象添加一个不变的属性type(种类),再添加一个方法eat(吃)。那么,原型对象Cat就变成了下面这样:
1 | function Cat(name,color){ |
还是采用同样的方法,生成实例:
1
2
3
4 var cat1 = new Cat("大毛","黄色");
var cat2 = new Cat ("二毛","黑色");
alert(cat1.type); // 猫科动物
cat1.eat(); // 吃老鼠
表面上好像没什么问题,但是实际上这样做,有一个很大的弊端。那就是对于每一个实例对象,type属性和eat()方法都是一模一样的内容,每一次生成一个实例,都必须为重复的内容,多占用一些内存。这样既不环保,也缺乏效率。
alert(cat1.eat == cat2.eat); //false
Javascript规定,每一个构造函数都有一个prototype属性,指向另一个对象。这个对象的所有属性和方法,都会被构造函数的实例继承。
这意味着,我们可以把那些不变的属性和方法,直接定义在prototype对象上。
1 | function Cat(name,color){ |
然后,生成实例。
1
2
3
4 var cat1 = new Cat("大毛","黄色");
var cat2 = new Cat("二毛","黑色");
alert(cat1.type); // 猫科动物
cat1.eat(); // 吃老鼠
这时所有实例的type属性和eat()方法,其实都是同一个内存地址,指向prototype对象,因此就提高了运行效率。
alert(cat1.eat == cat2.eat); //true
为了配合prototype属性,Javascript定义了一些辅助方法,帮助我们使用它。,
这个方法用来判断,某个proptotype对象和某个实例之间的关系。
1
2 alert(Cat.prototype.isPrototypeOf(cat1)); //true
alert(Cat.prototype.isPrototypeOf(cat2)); //true
每个实例对象都有一个hasOwnProperty()方法,用来判断某一个属性到底是本地属性,还是继承自prototype对象的属性。
1
2 alert(cat1.hasOwnProperty("name")); // true
alert(cat1.hasOwnProperty("type")); // false
in运算符可以用来判断,某个实例是否含有某个属性,不管是不是本地属性。
1
2 alert("name" in cat1); // true
alert("type" in cat1); // true
in运算符还可以用来遍历某个对象的所有属性。
for(var prop in cat1) { alert(“cat1[“+prop+”]=”+cat1[prop]); }
this指向window
1
2
3
4
5
6 var x = 1;
function test(){
this.x = 0;
}
test(); // 相当于window.test()
alert(x); //0
this 指向这个上级对象
1
2
3
4
5
6
7 function test(){
alert(this.x);
}
var o = {};
o.x = 1;
o.m = test;
o.m(); // 1
所谓构造函数,就是通过这个函数生成一个新对象(object)。这时,this就指这个新对象。
1 | function Test(){ |
pply()是函数对象的一个方法,它的作用是改变函数的调用对象,它的第一个参数就表示改变后的调用这个函数的对象。因此,this指的就是这第一个参数。
1 | var x = 0; |
apply()的参数为空时,默认调用全局对象。因此,这时的运行结果为0,证明this指的是全局对象。
如果把最后一行代码修改为
o.m.apply(o); //1
运行结果就变成了1,证明了这时this代表的是对象o。
你需要明白的第一个概念是CSS像素,以及它和设备像素的区别。
设备像素是我们直觉上觉得「靠谱」的像素。这些像素为你所使用的各种设备都提供了正规的分辨率,并且其值可以(通常情况下)从screen.width/height属性中读出。
如果你给一个元素设置了width: 128px的属性,并且你的显示器是1024px宽,当你最大化你的浏览器屏幕,这个元素将会在你的显示器上重复显示8次(大概是这样;我们先忽略那些微妙的地方)。
如果用户进行缩放,那么计算方式将会发生变化。如果用户放大到200%,那么你的那个拥有width: 128px属性的元素在1024px宽的显示器上只会重复显示4次。
现代浏览器中实现缩放的方式无怪乎都是「拉伸」像素。所以,元素的宽度并没有从128个像素被修改为256个像素;相反是实际像素被放大了两倍。形式上,元素仍然是128个CSS像素宽,即使它占据了256个设备像素的空间。
换句话说,放大到200%使一个CSS像素变成为一个设备像素的四倍。(宽度2倍,高度2倍,总共4倍)
1 | // <script type="text/javascript" src='http://webapi.amap.com/maps?v=1.4.0&plugin=AMap.Geolocation,AMap.ToolBar,AMap.Geocoder,AMap.PlaceSearch,AMap.Autocomplete,AMap.Driving&key=40ee88bd05807620f5abe26ebdf51a85'></script> |